張信軍 海通證券股份有限公司財務總監、香港中國金融協會理事、香港中資金融業財資協會會長
香港自20世紀90年代便完成了製造經濟向服務經濟的轉型。與其它新興經濟體不同,香港經濟發展中,製造業實現了較為徹底的對外轉移。2019年末,製造業佔經濟總量的比重不到1%,大大低於曾經同為亞洲四小龍的韓國、新加坡和中國台灣。與此同時,根據香港政府統計處發布的數據,服務業佔總體經濟的比重達到87%。製造業與生產性服務業的不平衡,使得經濟增長一直缺乏深層動力。深入剖析這一現象的根源,主要在於產業方面和區位方面。
滬港合作促兩地產業升級
產業方面是由於新全球化改變了產業分工,隨著中國內地成為「世界工廠」,東亞各地區與歐美的貿易逐步轉變為中國與歐美的貿易,而香港單純朝向服務業的經濟結構降低了其與大陸的經濟關聯度。一方面大陸難以從香港經濟中獲得升級動力,另一方面香港也難以從內地經濟中獲得增長動力。區位方面則是由於內地的經濟結構升級,資本和消費在國民經濟增長中的重要性不斷突出,製造業重心由人力資本密集的珠三角逐步向資本密集以及人均GDP更高的上海、浙江和江蘇等地轉移,進一步弱化了內地與香港的經濟關聯。
香港作為一個產業結構較為單一的經濟體,在「一國兩制」的框架中,制度優勢使其在金融、貿易及專業服務等領域上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但是只有嫁接、依託、服務於實體經濟時,才能充分發揮這種優勢,這就要求香港增強與內地實體經濟之間的內在聯繫。根據2019年英國智庫Z/Yen與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共同編制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數報告,香港仍然是全球第三大金融中心,僅位居紐約和倫敦之後。因此香港生產性服務業與大陸實體經濟融合,在體量和發展水平方面應當匹配,香港生產性服務業對內地實體經濟的支持不僅是提供第三方服務,還可以建立起基於產業鏈的深度關聯。
香港人才為滬引進新技術
再看上海,改革開放後上海產業結構經歷了從輕工業到重工業,又由重資產行業到目前發展科技創新產業的歷程。2019年末產業結構中製造業佔經濟總量比重為25.35%,服務業佔比73.74%。目前上海各類金融機構超過1,500家,銀行、券商、保險等大中小型金融機構集聚於此,但上海實體經濟升級缺乏動力,儘管上海政府多年以來一直重視高端裝備製造、醫療、環保、文化創意等產業的發展,產業資本存量不少,總的來看還存在高端產業低端化發展的問題,很少有像阿里巴巴、華為這樣具有代表性的新興實體企業。從GDP增速來看,上海增速更是已經落後於製造業較強的江浙等省份。上海長期增長的動力在於產業升級,尤其是高端製造業和新興產業集群的形成。而上海要發展高端製造業和新興產業,高質量經濟和創新經濟的密度是基本支撐。香港在多個產業領域上有優勢,而在產業層面和上海為代表的內地仍然缺乏深度合作的機制,其教育產業所培養出的人才優勢,剛好可以為上海引進新技術,賦能現有產業發展提供支持。
自貿新片區具獨特優勢
滬港合作由來已久,CEPA簽署之後,在金融、貿易、國際航運、及人才等領域形成了長期穩定的聯動,滬港的合作是一貫的,並不斷與時俱進。而自貿區的設立, 與CEPA類似,是中國進一步改革開放的制度安排。因此在自貿區內,不僅有園區內的政策優勢,還疊加CEPA的制度安排,是兩條改革開放路線的交匯點,具有獨特的優勢。在CEPA框架下,也明確提出香港積極參與自貿區的建設。
與原來的自貿區相比,新片區具有進一步的政策優勢,新的制度優先在區內先行先試。從以下幾個方面更有優勢:行業的准入、爭議解決等方面為投資提供便利;從保稅區、跨境電商和服務貿易等方面實現貿易自由化;從資本項目等金融服務項目開放,人民幣國際化等方面提高金融開放水平;運輸及人員從業自由及信息快捷聯通,以及稅收等優惠。與之前的自貿區不同的還有,新的自貿區方案還將「集聚世界一流企業,區域創造力和競爭力顯著增強」,將「建成具有較強國際市場影響力和競爭力的特殊經濟功能區」作為發展目標,將「建設具有國際市場競爭力的開放型產業體系」作為主要內容,包含了顯著的產業升級導向。上述政策,將服務於產業的升級,進一步發揮制度的優勢。
自貿區新片區的優勢主要在於上海本身具備的產業高度的基礎,以及新政策所帶來的紅利,而香港的優勢主要在於其優勢產業中所包含的智力資本以及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所具有的地位,其競爭優勢和與之匹配的實體經濟相嫁接,容易形成較強的產業競爭力。測算2018年上海研發強度指數超過4,大大高於其他地區,上海本身的產業基礎在高度上與香港服務業是匹配的,而自貿區新片區為兩地產業融合提供了營商環境、土地、制度和人才方面的便利,可以以自貿區新片區為依託,構建產業融合的平台。兩地進一步合作必然是由無形資產到有形資本,由金融資本到產業資本的全面合作,最終為兩地經濟發展提供更好的保障。
多措並舉 共譜發展新章
加強金融服務合作。香港依靠成熟健全的監管體系和法律制度,奉行國際準則,受到全球投資者一致認可,已經發展成為最具活力和影響力的國際金融中心。截至2019年末,在香港聯交所上市總規模達38萬億港元,上市公司達2,449家,年度IPO規模在過去10年中的6年名列全球第一,在港交所上市的內地企業合計融資也達到了驚人的6萬億港元。作為內地與環球資本市場的重要紐帶,為內地經濟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對於新片區的高新企業而言,若想要通過債券融資或IPO上市等途徑擁抱國際資本、拓展國際影響力,香港證券市場依舊是首選。與此同時,相關高新企業在港發行的證券也能豐富壯大香港證券市場上市公司結構體量,與時俱進。此外,香港還可以發揮銀行信貸、保險資金、融資擔保基金以及航空航運租賃等方面的深厚功力,滿足各類區內企業的金融服務需求。
攜手推動人民幣國際化。截至目前,人民幣國際化目前仍處在「出生」階段,在國際的交易中佔比不到2%,與中國經濟的國際地位有較大差距,可以說人民幣國際化仍有非常大的發展空間。眼下,臨港新片區在獲得開展跨境金融業務、建設資金管理中心以及開展外匯收支便利化試點的政策支持下,實現一定程度的資金自由流動。而香港作為全球最大的離岸人民幣中心,可以在新片區通過獨資、合資等方式設立金融分支機構,充分挖掘區內跨境金融需求,運用積累的深厚海外經驗,提高離岸人民幣資金使用便利性,推動離岸人民幣存貸款利率、匯率市場化,協助區內企業乃至內地其他地區發行離岸人民幣債券(點心債)、借款融資,開發符合新片區特色的離岸人民幣匯率、利率等衍生品,從而幫助臨港新片區發展成為在岸業務和離岸業務重要樞紐,攜手推動人民幣國際化程度。
推動香港在上海臨港新片區投資。雖然臨港新片區沒有廣東毗鄰香港的地緣優勢,但背靠上海以及長三角,在資金流通、物流運輸、稅收政策、專業化人才待遇、對外開放程度等方面均有其他內地城市難以比擬的政策優勢。在不遠的將來,待產業鏈優質資源集聚效應形成後,上海臨港將成為亞太最具發展潛力和投資價值的高新製造業沃土。對臨港新片區投資,可以有效優化香港產業結構,享受前沿科技發展帶來的紅利,為香港的持續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發展動力。
加強專業人才交流合作。香港匯聚了大量經貿、金融、法律、建築、規劃、設計等眾多領域的高水平國際化人才。對於對標國際最高標準、最好水平自貿區的臨港新片區而言,高質量發展非常需要香港高素質人才的專業能力、先進理念以及國際化視野,對於香港而言,則能夠得到大量展業機會和發展機遇,可以實現互惠雙贏。為新片區集聚海內外人才提供堅強有力的保障,打造創新活力迸發的海內外人才高地,臨港新片區不僅放寬來華工作許可,允許境外人員參加職業資格考試,還在個人所得稅、工作及創業申辦等方面給予優惠政策。這些都為香港高層次人才來新片區交流發展提供充足保障,足以免去後顧之憂。
加強高校教育聯動。香港眾多國際知名高校不僅可以與區內企業合作建立產教融合實訓基地、高新技術實驗室,加速科研成果轉化落地,也可以與內地高校聯合辦學,針對臨港新片區重發展的4大高新製造產業成立臨港新片區分屬院校。通過充分運用臨港新片區為海外青年人才留學、工作、創業等優惠政策,在向上海輸送高水平、國際化青年人才的同時,也能為香港培養未來高端製造業的領軍人才。
總體而言,滬港合作中,香港發揮「一國兩制」的制度優勢,上海發揮區位優勢和政策紅利優勢,將滬港合作由「雙城合作」,推向兩個自由貿易區之間的合作,走出互相投資、提供服務的初步模式,打造拼船出海的大格局,有利於創建改革開放空間新布局和促進滬港兩地經濟協同發展。